我们对豫剧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以及现在面临的困境做分析,希望对豫剧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。
豫剧是一门艺术,而艺术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来支撑,否则会使从事豫剧表演的演员没有收入来源,最终导致豫剧的消亡。当下新媒体时代,人们被娱乐、新闻、轶事等短视频吸引,独特的快餐文化造成了豫剧的市场萎缩,经济效益不断下降。豫剧的受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和老年人,随着手机等的普及,他们的视线发生了转变,使得豫剧的受众进一步减少。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,生活压力不断增加,消费者的审美和喜好更加趋向于直接、简单的娱乐形式;然而豫剧集说唱、武打于一身,节奏慢,需要观众的细细品味,所以并不符合大众的需求,造成市场低迷。
豫剧这种艺术形式和其他的戏曲一样是一种舞台上的艺术形式,是以演员为载体,通过不断的演出延续至今。因此,豫剧剧团对于豫剧的发展非常重要。随着市场的萎缩,豫剧剧团的资金方面就会出现问题,戏服由于资金问题无法清洗或者无法更换,就会造成豫剧的观感质量下降。而且一些民营的豫剧团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,削减资金;招收的从业者文化底蕴不足,对豫剧的理解不够深刻,情感表达不到位;减少伴奏的数量等等问题。资金的缺乏也让豫剧难于创新,而且豫剧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,形式与体制很固定,对创新有很大限制。
一种艺术形式想要被保留下来是需要一些必要条件的:首先,这种艺术形式必须要有自身的独有的表演特点,并且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标志。其次,此种艺术形式必须要有自身的继承人,并且继承人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创新能力,这也是一种艺术想要传承下去的基础。但是新的文化对豫剧形成了极大的冲击,大多数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都已经年逾花甲,而且没有较高的利益与收入很难吸引新的人才,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继承人。
1.豫剧的艺术特点分为几个部分:唱腔、角色、妆容、服饰、乐器等。
2.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,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。豫剧专家把豫剧分为祥符调、豫东调、豫西调、沙河调。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,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;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;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;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,又叫“本地梆”。
3.豫剧角色行当由“生旦净丑”组成。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、四旦、四花脸。戏班组织也是按照“四生四旦四花脸,四兵四将四丫环;八个场面两箱官,外加四个杂役”的结构组成。四生即老生(须生,习称红脸,一般分为大红脸和二红脸)、小生(早期包括武生、小生、娃娃生;现已分开)、边生(二补生,即扫边老生,一般为次要角色,后逐渐并入老生行)。四旦即正旦(青衣)、小旦(包括花旦和闺门旦)、老旦、武旦(包括帅旦、刀马旦)、彩旦(丑婆)。四净是正净(也作铜锤、黑头;俗称大花脸)、副净(也作架子;俗称架子花脸)、武净(俗称武花脸;包括摔打花脸)、毛净(俗称毛花脸)。一丑是三花脸(丑)。
这些特点让豫剧的创新受到限制,而且演员的妆容让人难以欣赏(对于年轻人来说)。且题材多为历史故事,难以演出新的花样。
总结:要想使豫剧更好的在新时代新语境下发展,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解决,下期推送我们将会推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,敬请期待!